市政協常委、市公共工程建設中心主任孫小軍
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兩會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,江蘇要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等方面持續用力,在加強基礎性、普惠性、兜底性民生建設和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上多辦實事,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、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。
60萬農民工是我市百萬建筑工人的主力軍,長期以來在傳統建筑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,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加快,農民工的就業質量和發展空間面臨挑戰。一是高齡化加速。46歲以上工人占比達57%,瓦工、抹灰工等重體力工種尤為嚴重,青年(≤35歲)年流失率超12%(轉向外賣、快遞等行業);二是技能斷層顯著,僅6%的工人接受過智能設備操作培訓(如放線機器人、BIM手持終端),72%的工人仍依賴“師徒制”傳統技能傳承;三是安全事故率(含高處墜落、機械傷害、坍塌三類主要事故)沒有明顯下降,農民工生產、生活質量提升不明顯。如何提高農民工素質、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,在新型工業化進程中讓農民工更好融入現代化產業體系,成為助推我市高質量發展的一道現實課題。
推動農民工向新型產業工人轉型,不斷推進機器人操作員占比上升、青年工人占比上升、培訓數字化覆蓋上升和安全事故率下降,促進建筑業轉型和高質量可持續發展,離不開行業和個人的雙重發力。具體建議如下:
一是開展技術創新。鼓勵領軍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力度,推動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,促進建筑業整體水平提升。建立全市建筑機器人應用清單和應用場景,實施“機器人友好型”工地改造。在重大項目中建設“數字建造創新工場”,開發適老化智能裝備、外骨骼設備,推廣3D打印、砌筑、粉刷、安裝、焊接、拆除、檢測等各種類型機器人技術應用,逐步實現30%工序機器人替代。建立全市建筑機器人研發、應用共享平臺,降低建筑機器人開發和使用成本。
二是完善智能培訓。完善以企業為主體、職校為基礎,政府推動、社會支持、工會參與的技能培養體系。新增“建筑機器人運維工程師”等新工種認證,將BIM模型解讀能力納入砌筑工等傳統工種考核。設立產業工人轉型基金,建立智能培訓網絡,包括1個市級建筑產業工人數字大腦,機器人操作、裝配式培訓、安全仿真3個實訓基地和若干個企業級搭載AR眼鏡培訓車的“移動技能站”。推廣“AI師傅”系統,為每個班組配備AI教練終端,對高齡工人,開展“機器人輔助操作”轉型培訓,對青年工人,強制要求參與“智能建造微證書”計劃。
三是強化安全保障。系統部署建筑機器人矩陣,逐步實現高危崗位機器人替代率超50%,勞動生產率提升35%,為建筑業轉型升級提供硬核支撐。推廣AI智能安全員系統監控,智能識別各類不安全行為。建立全市建筑工人數字畫像平臺,對用工企業實行“年齡結構預警機制”,動態監測年齡、技能、健康數據。強制年齡分層,對50歲以上工人禁止從事高空、深基坑等高風險作業,轉崗為機器人巡檢員,實現技能轉型和再就業。推廣外骨骼設備,對重體力勞動工人減輕負擔并進行技術保護。
四是加強輿論引導。充分利用主流媒體、自媒體等傳播渠道,加大反映建筑產業工人風貌的文化作品的傳播力度,營造崇尚勞模、尊重勞動、尊崇工匠的社會氛圍。聚焦“人機協同”轉型,在保留傳統工匠的同時,開展人機協作典范工匠的評選,示范引領建筑工人從“體力型”向“技術型+智能型”轉變,用建筑黑科技吸引更多年輕工人加入建筑行業,為全國超大型城市提供轉型樣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