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政協常委、南京都市圈消防與防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?陶勇
當前,人工智能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產業格局,長三角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,如何在人工智能時代搶占先機、引領創新,是各城市共同面臨的課題。南京作為長三角核心城市,近年來以“新質生產力”為核心驅動力,通過“新、智、趣、暖”四大維度全面布局人工智能產業,逐步構建起獨特的競爭優勢。以下從南京的實踐路徑、核心優勢、區域協同三方面展開論述。
一、南京的逆襲路徑:以“AI+”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布局
1. 夯實基礎:算力與數據雙輪驅動
南京已建成4個智能算力中心,算力規模超2000PFLOPS(FP16),位居長三角前列。麒麟智算中心二期算力達1800Pops,成為全國產化智算標桿。
依托江蘇省數據集團、醫保數據賦能實驗室等平臺,南京整合全省公共數據資源,構建“大模型工廠”,推動數據要素與AI技術的深度融合。
2. 產業集聚:打造長三角“AI+”高地
南京建鄴作為核心承載區之一,集聚百川智能、江蘇省數據集團等頭部企業,形成“金融+AI”雙輪驅動的產業格局。2024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收超600億元,占GDP比重超50%。
南京棲霞區中國(南京)智谷、江北新區等園區聚焦AI芯片、智能駕駛、機器人等細分領域,形成完整產業鏈。
3. 場景賦能:千行百業的智能化升級
在醫療領域,百川智能醫生大模型為基層醫療提供7×24小時智能輔助;在交通領域,全空間無人科技島實現“水陸空天”一體化交通體系。文旅場景中,AI技術復現金陵歷史風貌,民樂版《上春山》等文化IP吸引游客1.67億人次。
二、南京的核心優勢:科教資源與創新生態
1. 科教資源雄厚
南京擁有53所高校,省委、省政府近期宣布設立30所人工智能學院,9個“雙一流”學科與AI相關,周志華教授團隊等頂尖科研力量為技術突破提供支撐。
新型研發機構與龍頭企業聯合攻關,如后摩智能研發存算一體芯片突破算力瓶頸,賦能智能駕駛場景。
2. 政策與生態協同
出臺《南京市促進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》,通過“模數券”支持企業使用高質量數據集和算力,開放超400個數字應用場景。
構建“人工智能+”創新創業聯合體,聯動華為云、魔搭社區等平臺,孵化垂直行業大模型。
三、長三角協同:共建“AI共同體”
1. 算力與數據共享網絡
南京提出構建長三角“算力一張網”,與上海、杭州、合肥聯動布局智能算力資源池,推動跨區域算力調度與數據流通。依托長三角G60科創走廊,共享九城創新資源,試點“科技創新券”跨省購買技術服務。
2. 產業鏈互補與場景聯動
南京軟件谷、中國藥谷與上海張江、杭州“視谷”、合肥“聲谷”形成錯位發展,南京聚焦“AI+金融”“AI+制造”“AI+醫藥醫療”,上海強化底層技術研發,杭州深耕電商與消費場景,合肥布局智能語音。
共同推進低空經濟、無人駕駛等新興產業,如南京無人機“2分鐘消防圈”與上海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區協同創新。
3. 創新生態共建
成立長三角AI產業聯盟,搭建技術攻關聯合體,推動“鏈主企業+高校+實驗室”協同模式,解決共性技術難題。
南京牽頭舉辦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論壇,吸引全國智庫與企業共商標準制定與倫理治理。
四、未來展望:從“跟跑”到“領跑”
1. 技術突破:加快大模型研發與國產化替代,重點攻關智能芯片、算法框架等“卡脖子”領域。
2. 應用深化:拓展“AI+”至農業、能源等新場景,2026年實現智能算力超6000PFLOPS,培育超千個示范項目。
3. 生態優化:完善數據安全與倫理規范,設立長三角AI倫理委員會,確保技術可控可信。
南京將以“敢為天下先”的魄力,依托科教資源、產業基礎與場景優勢,打造長三角“人工智能+”創新策源地。我們期待與滬蘇浙皖兄弟城市攜手,共建開放共享的AI生態,讓技術之光照亮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的未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