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政協常委、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與人文學院方芳
全國兩會明確提出,要“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,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”,這為南京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。南京作為全國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,擁有53所高校、80多萬在校大學生和眾多國家級科研平臺,科教資源富集度位居全國前列,但在將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力方面仍存在不足。當前,人工智能、生物醫藥、新能源等未來產業正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新焦點,南京在這些領域雖有一定基礎,但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仍面臨諸多挑戰,如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不高,據統計,盡管南京在科技成果產出上表現突出,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約30%,企業創新能力不足、產業生態不夠完善等。如何通過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,培育未來產業新業態,已成為南京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。因此,加快推動“科技+產業”深度融合,培育未來產業新業態,既是南京發展的迫切需要,也是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。
為此,提出如下建議:
1. 優化科技+產業創新生態,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
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,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通過技術入股、專利許可等方式與企業合作,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無縫銜接。加強科技金融支持,設立未來產業發展基金,為初創企業和科技成果轉化提供資金保障。探索建立“政府引導+市場運作”的科技金融模式,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未來產業投資。建設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轉化平臺,推動高校、科研院所與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和技術轉移中心,促進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。
2.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,培育未來產業龍頭企業
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,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,打造“產學研用”一體化的創新生態。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,通過稅收優惠、研發補貼等政策,激發企業創新活力。設立中小企業創新專項基金,支持其參與關鍵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應用。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,推動人工智能、生物醫藥、新能源等領域的技術突破,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未來產業龍頭企業。
3. 構建區域協同發展機制,打造未來產業集聚區
推動南京與周邊城市在產業規劃、資源共享、政策協同等方面深度合作,形成區域創新共同體。探索建立跨區域產業協同創新聯盟,推動創新資源高效配置。建設未來產業特色園區,吸引國內外優質企業和創新資源集聚,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。重點建設人工智能產業園、生物醫藥谷、新能源產業基地等載體,形成“一區一特色”的產業布局。加強與長三角其他城市的協同聯動,推動未來產業鏈上下游協作,構建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。
4. 加強人才引育,為未來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
實施未來產業人才專項計劃,引進和培養一批高層次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。設立“未來產業人才引進專項資金”,為高端人才提供住房、醫療、教育等配套服務。推動產教融合,支持高校與企業共建未來產業學院,培養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復合型人才。鼓勵高校開設人工智能、生物醫藥、新能源等未來產業相關專業,與企業聯合開展定向培養。完善人才激勵機制,探索“科技人才持股計劃”,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,推動科技成果高效轉化。
培育“科技+產業”融合新業態,是南京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。通過加強前沿技術布局、優化創新生態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、構建區域協同機制和加強人才引育,南京有望在未來產業發展中搶占先機,為全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貢獻“南京智慧”和“南京力量”。